嗇色園
嗇色園是香港著名廟宇「黃大仙祠」的管理機構,亦是一個服務了社會大眾九十多年的非牟利慈善團體,自1921年成立以來,即尊崇儒、釋、道三教,以「普濟勸善」為基礎;在管理黃大仙祠、孜孜於宣法弘道的同時,更積極推行各類社會公益善業,以回饋社會,協助有需要人士。嗇色園轄下的服務範圍包括教育、醫療及社會服務。
嗇色園的成立可追溯至1915年,當時道侶梁仁菴、梁鈞轉父子將黃大仙畫像帶來香港,並於灣仔設壇供奉,至1921年,尋得九龍獅子山麓竹園村現址建立了黃大仙祠,而管理機構 – 嗇色園亦隨之正式成立。最初,黃大仙祠只作為道侶私人潛修的地方,至一九五六年,獲政府允許開放予公眾人士,自此,慕道而來者絡繹不絕。自全面開放以後,嗇色園事務日趨繁重,為方便管理,遂於1965年根據香港公司條例註冊為慈善社團法人,從此積極拓展各項慈善事業。
嗇色園奉祀黃大仙師,秉承仙師寶訓,以「普濟勸善」為依歸。「普濟」即盡一己之力以助困厄,以扶無依。物質之樂助,見諸慷慨解囊;精神之扶持,則以鼓勵關懷,度人於平安寧靜。「勸善」乃以言以行,導人向善。即既以言教,循循善誘;或以身教,樹立榜樣。祈能改造心靈,化戾氣為祥和。勸善之推行,莫如興學,故此辦學興教,向為嗇色園眾公益事業中至為重要者。
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經濟正在萌芽,當時為了回應大眾對學額需求的殷切,嗇色園乃展開辦學工作。惟隨著時代的轉變,嗇色園的辦學目的與當年比較,已頗有不同。相對於滿足學額的供應,今日嗇色園更重視學與教的成效。在現今的香港社會,科技突飛猛進、資訊迅速流播、經濟急促轉型,社會上不同的崗位,均需具競爭力的優秀人才,同心協力,貢獻所長。因此,嗇色園著力培養樂觀積極、具使命感、有自學能力及能夠自強不息的新一代。
教育不是少數人的專利,每一個適齡學童,無論其出身背景,均有接受教育的機會,均擁有可供發展的個人潛能;為此嗇色園堅持落實以「學生為本」、「因材施教」的辦學方針,除了培訓學生在學業上達致一定水平外,更重視以充足的教學設施及多元化的學習機會,讓學生在品格、思維、能力、體魄及氣質風度等各方面,有全面及均衡的發展。現時,嗇色園開辦有16個教育單位,包括中學、小學、連貫式中小學、幼稚園及幼兒中心、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、以及生物科技流動實驗室。
除了教育外,嗇色園亦有辦理其他社會服務,包括中、西醫及牙醫診所、物理治療中心、眼科視光學中心、護理安老院及長者中心等。嗇色園亦經常參與其他慈善事務,包括為清貧學生提供獎助學金、賑濟災民及贊助其他志願團體的活動經費等。其中,嗇色園在1999年捐款國內,於河北省易縣紫荊關鎮山區興辦了『紫荊關嗇色園學校』,為600多名當地小學生,提供繼續升學的機會。
坐落於獅子山南麓的嗇色園黃大仙祠建於1921年,是香港的著名廟宇之一,終年香火鼎盛。祠內建築紅牆綠瓦、飛瀑小橋、綠蔭處處,與四周人口密集的大型屋村成一強烈對比,宛如石屎森林中的一個綠洲。除了祀奉黃大仙師,黃大仙祠內建有多個殿堂,供奉孔子、燃燈聖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及斗姆元君等儒、釋、道三教聖賢。祠內定期舉行誦經禮懺,為蒼生祈求福蔭。此外,嗇色園亦透過不同的宗教活動,向社會大眾推廣認識宗教及道教文化的正確態度。屬轄學校亦會透過教授儒、釋、道三教要義,引導學生培養對個人及群性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價值觀及生活態度,實踐「普濟勸善」的精神。